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都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纲》)而道教对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影响,直观地反映在广泛流传的民间文学中。在现今公布的5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很多民间文学类项目都与道家道教文化有关。(具体参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本文对此予以简要介绍。国家非遗的民间文学类项目,与道家道教文化有关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道教人物传说。这是故事传说数量最多、最为普遍的内容。例如,河南灵宝市和安徽涡阳县的“老子传说”描绘了老子骑牛出函谷关、传扬道家道教思想的传奇一生;山东东明县“庄子传说”汇集了有关庄子的民间传说故事120多个,内容涉及庄子的生平以及对社会、自然、人生、道德等各方面的看法;山东蓬莱市“八仙传说”讲述了汉钟离、吕洞宾等八位仙人各显神通过海的故事;浙江金华市“黄初平(黄大仙)传说”
由有关黄初平修炼得道和惩恶除害、为民造福的一系列传奇性故事构成;浙江省慈溪市的“徐福东渡传说”讲述了徐福入海求仙、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故事。二是道教神话故事。例如,新疆阜康市的“西王母神话”,以周穆王西巡瑶池会见西王母的神话传说为主体内容,同时融会西王母神话被历史化、宗教化、地方化之后与阜康天池地方风物的关联。三是道教山川风物传说。例如,山东泰安市的“泰山传说”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五个方面9600余个故事,其中就有很多仙道传说;山东青岛市的“崂山传说”包括英雄传说、宗教人物传说、仙道传说、山川传说等5600余个故事,很多都包含道教文化的内容;湖北省武汉市的“黄鹤楼传说”包括神仙传奇、名人轶事、历史故事,其基本内容则是“子安驾鹤”“费祎升天”“仙人吹笛”等道教故事。作为非遗的道教传说是道教思想的“文学体现”。例如,“庄子传说”中的故事体现了道家道教顺应自然、保持真性的理念;山东青岛市的“胡峄阳传说”产生于清代,其故事的主要内容为胡峄阳济世救人、扶正驱邪、劝人向善、扬善惩恶,最终成为一方神祇,体现了道教“功德成神”的理念。作为非遗的道教传说大多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例如,“黄鹤楼传说”始于三国、南北朝时期,最早见于南朝祖冲之《述异记》;湖南郴州市的“苏仙传说”最早见于汉刘向《列仙传》和晋葛洪《神仙传》;“八仙传说”最早见于北宋编撰的《太平广记》;“黄初平(黄大仙)传说”大约出现于东西晋之交;“徐福东渡传说”在唐代《蓬莱观碑》、宋代《四明宝庆志》中就有记载。流传至今的这些道教传说,是融会地域文化的产物。例如,“八仙传说”是依山傍海的蓬莱的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共同孕育而成;“黄初平(黄大仙)传说”中的故事全部与金华的地理风貌、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等紧密结合。作为非遗的道教传说体现了世俗化的色彩。例如,“八仙传说”就将独具特色的“仙文化”与浓厚的世俗人情融合在一起,八位仙人分别是世俗社会不同阶层的代表,八仙过海的故事是当时海边的百姓不畏艰险的开拓精神的体现。神奇瑰丽的道教传说成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素材。民间文学的故事大量使用道教传说的内容。例如,广为流传的“八仙传说”,不但是民间文学的主题,而且为民间文艺、工艺美术等各种艺术形式作品的创作提供了素材,成为脍炙人口的“山海传奇”。浙江天台县的“刘阮传说”的遇仙故事,其中“山中十日、世间百年”的奇幻构思,不但被民间文学广为借用,而且自晋代以来,历代文人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大量传世名篇,其影响遍及海内外。道教传说对于民间文学的叙事艺术有很大影响。道教“仙道贵生”的思想充分肯定现实人生的价值,道教传说中通过自身勤修苦练、济世救人而最终得道成仙的叙事结构成为很多民间文学的叙事模式;得道者长生不老、逍遥自在的生命状态,移山倒海、斩妖诛邪的能力,与邪恶势力积极抗争的斗争精神,这种浪漫主义文学笔调下展现的美学色彩,也成为很多民间文学的美学倾向。“吸收道教影响的民间叙事作品,不但具有超凡脱俗的幻想,还以景象壮阔、意境幽玄、情趣丰富,透出一种雄健幽深之美。”(刘守华:《中国民间叙事的道教色彩》)道教传说成为民间文学表达思想追求的重要载体。很多民间文学淡化了宗教色彩,或者是反映人们对于正义、功德的颂扬,例如“黄初平(黄大仙)传说”;或者是体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黄鹤楼传说”中“仙人乘鹤”的故事;或者是体现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例如“泰山传说”“崂山传说”。“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道教与民间文学的密切联系,体现了道教文化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与道教文化相关的民间文学,不但为研究民俗学、地方语言学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道教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本文原载于《中国宗教》杂志2021年第10期
微信号:zhongguodaoxie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