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的道教文化背景
本文试从武义古代道家人物与宫观建筑以及武义现存的道教传承发展进行考察研究,以展现武义道教面貌。
武义的道教人物与宫观
武义道教人物,最早可溯源至西晋时期的刘伶、阮咸、阮籍等竹林七贤人物,他们好老庄玄学,追求自然逍遥、无为而治之精神。虽然在正史记载中他们并未到过武义,但其后人开启了武义道家文化之先河。阮孚为阮咸之子,他继承父亲和叔祖任性旷达之性情,受战乱影响,弃官举族南迁隐居武义明招山,开启并实践了“竹林七贤”山水隐逸的道家生活模式,是武义道家隐逸文化的开创者。时人给予阮孚“诞伯”之雅号。阮孚在竹林名士家族熏陶下,深受道家玄学思想影响,故而他评论郭景纯诗句“林无静树,川无停流”中才会点评“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1,体现出他受两晋时期玄学风气影响,追求自然恬淡无为之生活情操。
清嘉庆《武义县志·卷八》阮侯篇载阮瑶“娶刘伶女,雅好山水,渡江隐于邑之白阳山,建有阮侯庙,土人至今祀之”。刘伶女儿同样对道家养生颇为精通,被列入第二批金华非遗名单中的“武义大曲”养生酒,根据传承人傅建茂介绍,其制作秘方即为刘伶之女所传2。
唐天授二年(691)武义县建治时,阮氏已成为本地大族,据载“武邑开创初,首称八姓,而阮氏为诸姓最远”。可见唐初武义受阮孚影响,间接性带动了地方人文气象与生活发展。由于阮瑶对于武义的发展推动起到关键作用,故而武义多地有供奉祭祀的道教庙宇,阮瑶被尊奉为“阮候”或“阮公”,如《武川备考·卷十》金石考记载“白阳山今有阮公庙祀侯”3,部分场所今天依旧存在于武义地区。
(二)叶法善与牛头山
武义牛头山雄奇险幽,据道经《三洞珠囊》描述:“嗣师(张衡)以建安三年十月五日,布立八口关配治。”4其中平公治就在牛头山。不过张衡在天师道发展过程中提出的针对教团的管理方案,并未曾见历史记载,而且汉张道陵设置的二十四治几乎均在陕西、四川、重庆、湖北一带。因此是否描述此处尚存疑,但可从中分析出,在唐代以前牛头山已经被认为是浙东道教的名山,故此叶法善于唐代初期在牛头山修道绝非偶然。
叶法善(616~720),字道元,一字太素,隋大业十二年(616)生人。据《宣平县志》和《处州府志》等文献描述,叶法善7岁时从牛头山之阳卯山迁居至牛头山之东全塘口,从小在牛头山采药炼丹,后又于牛头山蜡烛峰结庐问道修行。据明代《栝苍汇纪》记载,山巅的叶天师庙在明代中期仍存在,并描述“至今水旱祷之有应”。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钦定《四库全书》记载:“叶天师殿,在县东牛头山,祀叶法善真人。”5
清雍正《处州府志》载有吴顺化题为《牛头山》的诗“翠屏云九叠,丹壑树纵横。……分山传试剑,摄魄为题铭。钵里呼龙出,林边跨虎行。应知仙不死,能证理无生。愧我吞腥客,徒深访古情”。6从中可见,牛头山的自然风景在古时就融合了叶法善与道教的人文内涵。
叶法善羽化后,有人出于纪念因素为其筑衣冠冢,根据民国《宣平县志·坟墓》载,“唐越国公真人叶法善墓,在县东上河”。7按照记录,笔者经寻访后得知,上河就是如今的上河村,在瓯溪旁边,离柳城二三里路。但根据历史记载推测,叶法善最终活动地点是在长安景龙观,并未到达武义,故而此处是否真的为叶法善的最终埋葬地有待考究。而自唐以后,牛头山作为供奉叶法善天师的一处道教圣地传承至今。
(三)吴慧淳与冲真观
武义冲真观与叶法善天师有着莫大的渊源。叶法善被帝王封为公卿之后,辞归于括苍山修道,为弘扬地方道教将自己曾经居住的场所改宣阳观。据《唐鸿胪卿越国公灵虚见素真人传》载:“真人辞不获免,请回赠先君,并舍括苍山门故居,奏请置宣阳观一所,凡道场供养,珍奇宝物,并是锡赐尽归山门。宣阳观属丽水县宣慈乡,今改为冲真观。”8可见冲真观的前身是叶法善在世时回武义的最后一处活动地点宣阳观,并且十分重视,被赐予许多珍宝用于道教供养之用。
宋仁宗至和年间,道士吴慧淳来此修行,筹资重修宣阳观。他在观中找到叶法善留下的石碑、簪、履、剑器等文物法器。在北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宣阳观正式易名为冲真观。至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吴慧淳带着发现的叶法善遗物,到彼时朝廷首都东京汴梁(今开封)请求朝廷加封叶法善天师。宋徽宗下诏封叶法善为“致虚见素法师”,1120年又封叶法善为“灵虚见素真人”。
在吴慧淳的推动下,冲真观由此得到建观以来最大的官方支持,据记载朝廷给予“度牒三十,又为之岁度一人”(闾丘若冲,《重修冲真观碑记》)9,让已经历400年的道观焕然一新。借此机会,冲真观一举成为金华丽水地区,乃至江南地区的重点道教场所。
自明代后冲真观再次没落,至嘉庆十一年(1806),松阳卯山道士邱明净到冲真观。当时观宇破败,墙垣倾颓,田园荒芜殆尽,只剩下罗汉松、丹井、殿前两块旧碑、太岁字砖、大历铜钟和元代香炉座等物10。他接任观主后,劳身力作,数年殚精竭虑,后于1818年重建了冲真观的前后殿。时人称为“邱炼师”以示尊重,被当地文人墨客视作是吴慧淳大师的精神传承者(陆武,《冲真观邱炼师行略》)11。
(四)张嗣成与广福观
据《金华府志》载,“广福观,在县西三十里,宋治平间赐名寿圣,寻改今名……天齐宫,在县东一里,今前庙政东莱祠,东岳神像在祠后,仍与本宫道士主持”,12表明北宋治平年间的御赐寿圣观,是广福观的前身,祀奉灵虚见素真人叶法善。彼时在观内场所有田85亩、地2.2亩、山60亩,用以奉香火,不征官租,道士徐一登、倪一炤管理,后改名广福观。13
广福观与叶法善也存在极深的渊源,据《唐叶真人传》载,“真人辞谢不受,因曰:此山峰去水且远……山馆之侧有一脉清泉……今谓之天师渠(在四明之下,天台之东……卯山绝顶初创山斋,复赐额为通天宫,大中祥符三年改寿昌观。观之侧西北向……山下有灵泉……治平元年赐寿圣观,今改名广福观)”。14可见广福观虽然是由寿圣观改建,但实际上寿圣观又是从通天宫改建,而通天宫正是叶法善所开辟渠道之地。借此因缘,元代正一派嗣汉第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也曾到广福观朝拜叶法善,见《金华府志》载:“广福观,在县西三十里,宋治平间赐名寿圣。寻改今名。元赐教天师张嗣成记。”张嗣成到达广福观并非只是简单的朝拜停留,他还留下一篇著作《广福观记》记述在武义寻访仙踪之事,广福观也成为目前浙中地区发现的唯一有文字记载、可考证的正一派天师活动的宫观场所,现位于武义南溪地区。
张嗣成天师来武义虽然历史文献中未详载何时,但是可以从部分记载中推测分析。《汉天师世家》载:“至大三年,侍父入觐,至杭,寓宗阳宫。俄杭城火发……以水嘤之,火遂灭……七年,盐官州海潮复作,诏即行省建大醮祷之,投铁符岸圯处,雷电大作,水息复故……四年,盐官州潮复失,岸崩及城,诏召至行省,醮于佑圣宫。有三足龟见殿上,潮退。杭民以旱告,即雨。”15
上述文献说明张嗣成曾经三次受诏,从龙虎山往返杭州举行斋醮,分别是至大三年(1310)、至大七年(1314)、泰定四年(1326)。路线最快的是从鹰潭到上饶,再依次进入衢州、金华、绍兴直到杭州,金华可以说是必经之地,因此来到武义极有可能是三次当中的一次,也有可能是三次每次都有经过。笔者认为,武义乃至金华地区今日存留的天师派发展传承,极有可能与张嗣成驻留武义访道存在一定的关联。
道教在武义的当代传承发展概况
当代武义县道教传承以家传的浙江灵宝派为主。笔者团队对武义的道观、民间从道人士进行大量考察走访后,以武义县城家传灵宝派青年道士刘国星为对象进行访谈,了解情况。据介绍,刘家的灵宝道坛传承源于曾祖父(姓名不详),大约为民国年间生人,笔者对可考传承情况进行记录,详见表1。
三日道场法事,需要第一天晚上开始请神启师,依据坛场内供奉神像来增加或删减,其次开始念《三官经》《救苦经》,下午发点星灯拜南斗,等到晚上做布施(对孤魂赈济);第二天照常念经,下午拜《三元忏》,晚上做救生(超度寒林);第三日照常念经,下午举行放河灯科仪,超度水族鱼虾亡魂,晚上做大焰口,时长约5-6个小时。
一日的法事则较为简单,约下午5点时布置坛场,然后举行请神科,诵《三官经》《救苦经》。若为阴事则后续做招魂、沐浴、拜恩(天地国王父母师长夫妻兄弟)等科仪,然后带领亡者家属十殿转案,传九真妙戒,颁发赦书,再出坛对附近孤魂施食,结束后回坛进行点九幽灯或血湖灯(男性点九幽灯、女性点血湖灯)、解冤、破五方地狱等科仪。若为阳事,则拜《三元忏》,进行点南斗灯科仪,朝奏祖师、玉皇等科仪。最后统一送神念玉皇诰,至此结束。与阳事道场不同的是阴事若遇到新亡过世的情况,第二天早上5点还需要单独做发丧开路,拜请五方开路先师,一路护送棺椁到坟前,下葬时高功要说吉语,之后才能鸣锣表示法事活动彻底结束。
武义道教科仪音乐在表现形式上同样十分丰富,据介绍有六七十种韵曲,其中包含声乐、敲打乐、合奏、独奏等多种形式。武义道教科仪音乐与地方戏曲(金华婺剧、乱弹等)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此外,武义境内还有其他道教传承,包括南部柳城正一派道士、道教闾山派法师、少数民族(畲族)的巫道法师传承,他们以画符念咒为主,满足当地部分人的精神需求。近年来,浙江省内有些学者专赴武义调研道教信仰,如邱瑜《浅析传统仪式的现状与保护——以武义社区接仙女仪式为个案》16、朱双燕《2016年武义七夕节接仙女仪式的田野调查报告》17,二者都对武义民间道教“接仙女”仪式进行田野调查与文本分析。可见武义道教传承,是经过历史发展衍变而来,有着独特的风格,保持多样化、多元化的面貌,深受许多热爱武义文化的人们认可。
(二)大事记
1.叶法善道家文化研究会
2010年11月10—11日,由浙江大学主办,武义县人民政府、国际养生旅游文化研究院承办的关于叶法善文化的首次学术会议“中国武义·国际养生旅游高峰论坛——叶法善道家养生文化研讨会”在武义县举办。来自英国、荷兰、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和内地的80多位专家学者,热心叶法善道家养生文化研究的各界人士参加会议。
为纪念叶法善诞辰1400周年,2016年,以“叶法善养生文化”为题举办江南养生旅游高峰论坛,10月16—18日在武义举行第二次叶法善文化学术论坛。
两次叶法善文化学术研究会议的成功举办为武义道教在新时代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更为日后的武义道学文化兴盛积蓄了力量。
2.高功音乐培训班与武义县道协成立
2016年7月11日,由金华市道教协会主办,武义县牛头山三清殿承办的浙江省第四届“道教经韵高功”培训班在武义牛头山举行开班典礼。此次活动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60名学员参加。11月15日,培训班圆满结束,得到金华市、武义县领导与道教界的一致好评。
2022年6月17日,在武义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关心下,县委统战部、县民宗局的领导下,浙江省金华市各级道协的指导下,武义县道教协会正式成立。
自武义县道教协会成立以来,坚持按章程履行职责,务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推进武义道教健康传承,贯彻“以道为心”“政治德化”的思想精神,高举“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的旗帜,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协会代表更是在教界取得了一定的荣誉,如浙江省第八届玄门讲经弘道奖(一等奖)、中国道教协会第十四届玄门讲经明经奖(二等奖)等。武义县道教协会将积极承担起教化信众、服务社会的责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为武义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陆生耀为中国道教协会理事、海南省道教协会常务副会长、武义县道教协会会长,万明旭为浙江道教学院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讲师,武义县道教协会办公室主任,金日成为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人文地理专业研究生、武义县道教协会理事。本文刊于《中国道教》2024年第1期。)
注:
1.李毓芙:《世说新语新注》,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9年12月,第174页。
2.陶松风:《武义大曲:“江南小茅台”为啥醇香依旧》,2023年3月27日,http://jrwy.zjol.com.cn/html/2023-02/22/content_9097_15825988.htm。
3、6、13.朱连法:《武义寺观》,团结出版社,2023年4月,第164、95、316页。
4.张继禹主编:《中华道藏·三洞珠囊》,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28册,第446页。
5.方伟兵:《我与牛头山的“邮”缘》,2023年5月18日,https://www.sohu.com/a/547871709_581209。
7.何横等修、邹家箴纂:《宣平县志》,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8、14、15.《中华道藏》,第46册,第175、176、369页。
9.《武义寺观》,第396页。见闾丘若冲(北宋后期处州地方官员)所撰碑记:“上从之,敕封致虚见素法师,给度牒三十,又为之岁度一人。自是,堂宇门庑屋庐阶户烂然,备具三清上帝风马云车,天师遗像冠裳珮玉,遂与东南福地洞天杰立相望。”
10.陈加儒修、雷育仁纂:《宣平县志》,乾隆十八年(1753)刻本,寺观篇。
11.《武义寺观》,第430页。见陆武所撰碑记:“师俗姓邱明净,号洁斋,松阳人也。年十龄,即从卯山观为徒,至二十八岁,始来宣邑冲真观住持。按斯观开元间叶真人法善创建。至宋政和间,吴见素真人重修。嗣后六百余年,迄无议及兴复者。维时栋宇摧残,墙垣倾圮,香积腴田几荒芜殆尽。师乃率其弟,协力经营。苦持勤俭,悉举其田之所入,以供庙之所需,大兴土木,越十有余载,至嘉庆戊寅岁甫工竣。神宫法像,焕然一新,数年来田亩亦恢复旧。”
12.王懋德等修、陆凤仪等编:《金华府志》,明代万历六年(1578),木刻线装本,卷二十四。
16.邱瑜:《浅析传统仪式的现状与保护——以武义社区接仙女仪式为个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1年8月。
17.朱双燕:《2016年武义七夕节接仙女仪式的田野调查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7年12月。
微信号:zhongguodaox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