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文化】神仙道化剧:元杂剧中的道教文化
最新动态
【文化】神仙道化剧:元杂剧中的道教文化
2024-09-214

元代永乐宫壁画《钟离权度吕洞宾》

神仙道化剧是元杂剧的重要形式,也是道教文学、戏曲的重要体裁,其内容主要是演述道教修炼成仙、教化度人的故事。

神仙道化剧的发端当在宋代之前。宋代洪迈《夷坚志·优伶箴戏》记载当时流行的杂剧内容,就常常可见儒释道各称诵其教的言论,可见儒释道都曾利用杂剧来弘扬自身的思想。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的记载,金代流行的院本戏剧也很多,其中就有属于道教神仙题材的《庄周梦》《瑶池会》等,可见神仙道化剧在元代之前就已出现。可惜金院本以及南戏中的神仙道化剧只留下剧目,难考其详。

不过,神仙道化剧的鼎盛时期是在元朝。据元代钟嗣成《录鬼簿》所载,元杂剧至少有400种,而就其题目、正名来看,属于神仙道化剧的至少有40本;明代臧懋循《元曲选》收录94种元人作品和6种明初人作品,属于神仙道化剧的有14种;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中将元杂剧分为十二科,其中“神仙道化”被列为第一,而“隐居乐道”和“神头鬼面”二科中的很多剧目也与道教有关,由此可见神仙道化剧在元杂剧中的重要地位。

从现存的元代神仙道化剧来看,它的主题内容、艺术特色都异于其他门类的元杂剧。本文对此予以简要梳理。

一、元代神仙道化剧反映的道教文化主题

元杂剧中的“神仙道化剧”大多取材于道教传说,其中最多的是全真道祖师度人的故事,其情节大多为凡人沉迷于欲望,不知人生虚幻,后来经过神仙或者高道的点化才幡然醒悟,修真入道,颇能反映当时全真道传道的特点;有的取材于笔记小说或者传奇,主题与全真道诸剧相近。

例如,被誉为“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的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其留存于世的7部杂剧作品中有4部是神仙道化剧。《邯郸道醒悟黄粱梦》是马致远的代表作之一,描写吕洞宾赶考途经邯郸道黄花店,骊山老母化作店主,为其煮黄粱饭;钟离权化作道士,使其大睡一场,梦中18年,经历宦海沉浮、世态炎凉,此后大彻大悟而觉,其黄粱“犹未熟”,遂与钟离权学仙而去。全剧将全真教义寓于情节中,极具感染力,被誉为元代神仙道化剧的典范。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的情节中强调因果报应,倡导摒弃“酒色财气”四字、无欲专修的劝谕,也显然来自全真道思想。杨景贤《马丹阳度脱刘行首》将全真七子的故事作正本演出,并且列出了全部的姓名,可见当时全真教创立的传说已经十分流行。

此外,元代神仙道化剧还反映了很多当时的道教文化。例如,吴昌龄《张天师断风花雪月》有张天师设五雷坛作法遣神的情节,可见当时道教仪轨;武汉臣《散家财天赐老生儿》宣传道教自忏悔过;马致远《西华山陈抟高卧》通过宋初高道陈抟的故事,阐释了“外以治国,内以治身”的道教理想。

二、元代神仙道化剧的艺术特色

在艺术上来说,神仙道化剧的风格因作者不同而异,有的清丽典雅,有的质朴豪放,极具特色。

道教“使中国古典文学保存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神奇瑰丽的内容”。(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元代神仙道化剧也是如此,充满了神奇浪漫的色彩。剧中的神仙,无论是凡夫俗子的度脱者还是妖魔鬼祟的驱逐者,都展现出神奇的道术,剧中描绘了种种超越现实的奇异情景、栩栩如生的神仙境界,体现浓烈感人的艺术魅力。

元代神仙道化剧的语言以“典雅”为艺术特色,采用的宫调声情平缓和谐,曲词具有隐逸情趣和优美意境。优美清丽的曲词是神仙道化剧在艺术层面的重要特色,其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致,情景交融的意象,构成剧中人物活动的场景,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遐思的空间。在神仙道化剧中,这样的曲词随手可拾。例如,马致远《邯郸道醒悟黄粱梦》第一折曲词《醉中天》:“俺那里自泼村醪嫩,自折野花新。独对青山酒一尊,闲将那朱顶仙鹤引。醉归去松阴满身,冷然风韵,铁笛声吹断云根。”《金盏儿》:“俺那里地无尘,草长春,四时花发常娇嫩。更那翠屏般山色对柴门,雨滋棕叶润,露养药苗新。听野猿啼古树,看流水绕孤村。”所用的词汇、描述的景象,含蓄深沉、回味悠远,可谓“不着纤尘”。

元代神仙道化剧还具有“世俗化”的艺术特色:例如,李好古《张生煮海》中塑造的各类神仙形象,具有世俗人间的人情姿态;谷子敬《吕洞宾三度城南柳》中使用了很多借助隐语“插科打诨”的艺术表现手法,由此带来强烈的喜剧效果。

元代神仙道化剧形成独特的风格,丰富了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元代神仙道化剧所体现的道教文化,展现了当时道教的社会影响。通过对这些剧本的解读,可以了解道教文化的发展轨迹。

(作者单位为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本文本文原载于《中国宗教》杂志2021年第12期。)

来源:微言宗教


长 按 二 维 码
关 注 我 们
微信号:zhongguodaoxie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