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我们的节日 丨 中秋节的起源
最新动态
我们的节日 丨 中秋节的起源
2024-09-172






  银汉秋高,月轮光满。农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中秋节,又称秋节、仲秋节、月节、追月节、拜月节、玩月节、团圆节、八月节。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根据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月圆之日,应是亲人团圆之时,所以中秋节又是家人团聚、团圆的节日。此时正值秋收,所以又是庆丰收的节日。






中秋节的起源

  日月这两大天体,在古人的观念中代表着世界的两极。据专家研究,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礼俗。“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奉日为太阳之神,奉月为太阴之神,阴阳为万物之本。日月分别为阳和阴的代表,在时间上分属日夜,季节上分属春秋。月又主周天星宿,祭月也是祈祷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祭祀。《周礼》记载,我国周朝时就有中秋之夜击鼓赋诗以“迎寒”的活动,周天子每年秋天都要举行“夕月”仪式。

  春秋战国时,日月神分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最早名常羲)演变而来。在晋代文献中已有中秋赏月的记载。北魏、隋唐以降,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现在北京的月坛公园就是明清祭月的坛场。

  唐人精神浪漫,亲近自然。中秋赏月玩月成为文人的时尚,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如白居易《中秋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中所说:“三五夜中新月色,一千里外故人思。”北宋太宗年间正式把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形成普遍的民俗节日,在大城市尤其热闹。据《梦粱录》等记载:北宋东京,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市人纵酒度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南宋杭州中秋夜更是热闹,在银色的月光下,王孙公子、富家巨室,登上高楼,临轩赏月,酌酒高歌。中小商户也登上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普通人家也要在这一天和家人团聚,和和美美。就连贫苦的下层民众也要“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在宋代,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闾里儿童,连宵嬉戏”,玩月游人,达旦不绝。而文人吟诗作对的雅兴就更高了。到了明清,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中秋上升为与新年、清明、端午并重的民俗大节,节俗活动丰富多彩。

月饼——“团圆饼”

  中秋节令食品是月饼,在民间称为“团圆饼”。在这收获的季节,人们为了加强家族、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互相馈赠礼物,月饼就成为人们相互交流、联系亲友情感的吉祥物品。

  诗人苏东坡有诗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可见月饼在宋代可能就有了。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当时的节俗重在尝新,如尝石榴、枣、栗、橘、葡萄等时新水果,饮新酒等,有“秋尝”的意味。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盛于明朝,在明代后期的北京,月饼的制作已经十分考究,“市肆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清代北京中秋祭月除香灯供品外,就是团圆月饼。供月的月饼大的直径有一尺多长,上面有月宫、蟾蜍、玉兔等图案。

  现代月饼有浓郁的地域风格,有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甬式月饼等,月饼内馅、形制及加工方法上也各有不同。北京月饼,酥皮、冰糖馅;广式月饼以糖浆面皮为主,有酥皮、硬皮两种,月饼有咸甜两味,馅有肉类与莲蓉、豆沙等;苏式月饼,也是酥皮,饼馅常用桃仁、瓜子、松子,配以桂花、玫瑰花等天然香料;甬(宁波)式月饼,酥皮,多用苔菜为馅。传统的月饼糖多油重,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流行以果类为馅的低糖月饼。

  中秋月饼的吃法还有讲究:一般切月饼都要均匀切成若干份,按人口数平分,每人都享受到月饼的一块,象征家庭成员是团圆的一部分。如家中有人外出,便特地留下一份,象征他也参加了家庭团聚,这块月饼留待他回来享用。这种以饮食团聚家人的方式是中国人所特有的文化习惯。

  中秋为花好月圆之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间的团圆,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视为特别的“团圆节”。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

诗意中秋

  中国人对月亮自古以来就有细致的体察、诗意的感受、哲理的感悟。中秋之夜,明月高悬,银辉洒地,如此良宵,令人灵感泉涌、诗兴大发。古往今来,诗人们咏月寄情,写下数不清的好诗。唐代诗人李白就是杰出的代表,他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妇孺皆能背诵。他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写出自己和月亮相伴相融的深情。他的《把酒问月》,从“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写到“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写出人生的感悟,达到了哲理的高度。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历来中秋词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在中秋之夜“欢饮达旦”,对月遐思,兼怀离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子由)。一开头沿着屈原问天和李白问月的传统发问:如此美好的明月,已经有多久远了?人间有诸多缺憾,真想乘风上月宫;但转念一想,那里毕竟缥缈,而且也会有缺憾,例如“高处不胜寒”;何如在人间,像李白《月下独酌》那样“举杯邀明月”,“起舞弄清影”,自得其乐。从神驰天宫又回到人间,人间毕竟是值得依恋的!换头三句描绘明月行空、清辉烛地的优美景色,紧接着化景物为情思,埋怨月色撩人,惹人离愁别绪。但横观天地、纵览古今一想,终于有了哲理的感悟:在天地人世间,本来常存缺憾,人不尽欢,月不尽圆,自古而然。意态转向豁达:重要的是,把握住生命,珍重情谊,共赏美好的明月和人间的一切美好。总观全词,纵横驰骋,满怀逸兴浩气;大开大合,极尽腾挪跌宕;表现了洞达不拘的处世态度和旷达超脱的自处之道。

  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淑潜赋》,也是咏月的名篇: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上片写中秋的圆月洒下一片金色的月光,月亮就像刚刚打磨一新的铜镜悬挂在天上。在皎洁的月光下,不禁举起酒杯向明月发问:功业未成,白发欺人,如何奋发有为?下片写出了作者的遐想: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美丽山河,把月宫中婆娑弄影的桂树砍掉,让人间清光更多,暗喻扫除阻挡光明的障碍,人间会更加美好。



转载于今天我学习微信公众号

来源:《我们的节日》(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长 按 二 维 码
关 注 我 们
微信号:zhongguodaoxie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