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烽火砺道心:东北道教界的抗日壮歌
最新动态
烽火砺道心:东北道教界的抗日壮歌
2025-10-132

烽火砺道心:

东北道教界的抗日壮歌

中国道教协会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硝烟撕裂东北的宁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苦难骤然降临。在这片被侵略者铁蹄践踏的土地上,有一群身着道袍的道士,以道观为据点,将“济世利人”的道心融入救亡图存的大义,用生命书写着爱国爱教的赤诚情怀。


玉皇庙赵春霖:“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


目睹日本侵占东北,国土沦陷、山河破碎,黑龙江省巴彦县玉皇庙道士赵春霖心情沉重,忧愤难平。1932年春,中共党员、代理北平市委书记张甲洲受命返乡,创建巴彦抗日游击队,发动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早期武装抗日的重要战斗。山下的抗日烽火深深触动了赵春霖,在与张甲洲的交往中,他深刻认识到:要让老百姓摆脱苦难,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要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必须依靠像巴彦抗日游击队这样的人民军队。


东北抗日联军成立后,抗联第十二支队活跃于骆驼砬子山一带,赵春霖毅然投身抗日,成为第十二支队的地下交通员。他以道士身份为掩护,借化缘之名,深入村落搜集日伪情报,募集粮食、现金、棉衣、鞋、药品等物资,秘密支援抗联。其主要联系人是姜家窑抗日救国会会长姜振范(藩)。据地方史志记载,1939年至1942年,两人向抗联提供粮食弹药数十次。当时的接头暗语“道长,这里有山丁子吗?”“这里有山里红,没有山丁子”中,“山里红”便是山里红色抗日队伍的代号。


1940年冬,东北抗联斗争环境急剧恶化,主力部队被迫转移至苏联境内整训,仅留小股武工队在敌后坚持。日伪特务机关加紧刺探抗联及爱国人士活动,逐步掌握了赵春霖及其联络网的情况。1943年,日伪当局制定“巴(彦)木(兰)东(东兴)肃正计划”,派遣特务展开大规模秘密侦察,搜集大量抗日救国会、农民武装队情报,锁定了赵春霖等人的存粮点、夜间落脚的小学校,并列入黑名单。


第一次大逮捕当日,赵春霖正在庙中诵经,得到报信后,他沉着关紧庙门,将一张预先写好的纸条交给报信人,告知抗联尽快转移藏于后山石洞的米、面、豆油和盐,随后潜往后山,躲过第一次搜捕。1943年5月,日伪警特发动第二次大逮捕,赵春霖在姜振范家被捕。被捕次日,他遭受严刑审讯,却始终以“我是出家人,不管人间事”回应,铁骨铮铮。赵春霖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关押于哈尔滨,最终在东北即将光复的前夜牺牲于狱中。1985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他的事迹成为道教界爱国抗日的光辉典范,永远为后人铭记。


圣清宫田信良:“要抗日就不怕死”


1932年1月,日寇占领辽宁锦州,当地民众随即开启抗日斗争,闾山地区各宫观道士亦投身其中,田信良道长便是其中杰出的抗日英雄代表。他不仅是闾山圣清宫监院,更是东北抗日义勇军第十二路军和第三十七路军的主要创建人。


田信良生于山东蓬莱,后至北镇闾山老爷岭入圣清宫出家,拜监院王子仁为师,为龙门派第25代传人。他体格健壮,通晓武艺,处事干练,品行端正且待人谦和,体恤贫苦民众,在当地颇具影响力。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三省,田信良与王子仁在闾山老爷岭、千家寨、龙潭宫、海云观等地组织农民武装,筹备抗日事宜。这一抗日力量在闾山一带逐渐发展壮大,与其他抗日组织联合组建抗日义勇军,起初为第三路抗日义勇军,计3000余人,编为6个纵队,受北京抗日救国会领导。整编后改属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更名第十二路抗日义勇军,任务为阻击日军、破坏交通、截击给养、打击汉奸等,田信良负责对外联络。


田信良设计制作了第十二路抗日义勇军的军旗和臂章:军旗为三角形蓝色白日旗,题“抗日救国军”;臂章为红底黄边,题“抗日救国军”,并附小字“不扰民,真爱民,时时救国”。他还奉组织指令,奔走于城乡及各民众武装之间,宣传联合抗日主张,召集爱国群众加入队伍,推动县内各抗日武装实现联合。


在第十二路军发展的同时,田信良于城西南一带发动组建第三十七路抗日义勇军及抗日联盟救国军,两支队伍共3000余人。他联络闾山各寺庙宫观,为义勇军筹措粮食、被服等物资,保障了第十二路军的给养供应。


随着北镇地区的抗日斗争持续深入,日伪军多次遭伏击,日军大尉、伪警务局局长及多名日伪军被击毙,铁路与公路交通线数次中断。闾山地区抗日军民被日伪军视为重大威胁,多次调集多地兵力“讨伐”却均受挫,损失惨重,遂以五万银元悬赏田信良人头。


1932年9月初,田信良前往北平联络并筹集物资时,行踪被日本密探掌握,随即被日军守备队逮捕。关押期间,遭受1个多月的严刑拷打与逼供,时年57岁的田信良始终坚贞不屈,未泄露任何抗日义勇军的信息,受刑时还高唱岳飞《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之句。1932年10月19日,田信良被日军杀害,就义前仍高呼“要抗日就不怕死,打倒日本鬼子”。1988年,辽宁省人民政府追认田信良为革命烈士,其生平事迹被载入《北镇县志》等地方史志。


太清宫葛月潭:“修道者当心怀家国大义”


葛月潭原籍山东省邱县(今属河北),幼时随父迁居沈阳,后入道门。1914年,他被公推为沈阳太清宫方丈,此后多次开坛传戒。葛月潭恪守戒律,学识渊博,在内修、诗词、书画方面均有造诣。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三省。时年77岁的葛月潭目睹国土沦丧,立足沈阳太清宫在东北道教界的特殊地位,秘密开展抗日活动。面对日伪军的残酷围剿,他倡议抗日义勇军入关与东北军会合,经多方联络协调,数万东北抗日义勇军突破封锁转移至关内,后被纳入东北军抗日序列,为东北抗日保存了有生力量。


作为东北闻名的书画家,葛月潭还以书画艺术支援抗战。九一八事变后,他多次创作题有“还我河山”“正气长存”等内容的书画,通过商界人士秘密义卖。现存档案显示,1933年他创作的《劲松图》义卖得八百银元,全部用于为入关义勇军制作棉衣;因日伪当局监控严密,相关资金往来均以“香火布施”名义登记。


1934年11月,葛月潭留下“道心惟微”的遗训,强调修道者当心怀家国大义。在他的影响下,沈阳太清宫在全面抗战期间持续庇护抗日志士,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地下活动据点。


2015年,沈阳太清宫设立“葛月潭方丈纪念室”,陈列其抗战时期书画复制品及物资输送账册影印件。作为宗教界人士参与抗日的典范,他的事迹被收录于《东北抗战实录》《辽宁宗教志》等文献,彰显了道教界人士在民族危亡中的勇气与担当。


三位东北道教界的代表,或以隐秘交通线传递星火,或以武装斗争直面锋刃,或以笔墨书画凝聚民心。他们的身影,正是当时无数爱国道教界人士的缩影,也成为中华民族全民抗战史上的生动注脚。


本文原载于《中国宗教》2025年第9期

来源:微言宗教

图片
长 按 二 维 码
关 注 我 们
图片
微信号:zhongguodaoxie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