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大地,自古文脉绵长、名士辈出,凝结成慷慨悲歌的侠义精神、变革自强的进取意识以及追求和合的德义传统。2025年5月11日至17日,由中共中央统战部主办的宗教界人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验活动在河北举行。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陈瑞峰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演觉、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杨发明、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李山、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徐晓鸿,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位宗教界人士参加了学习体验活动。
此次活动立足燕赵大地文明沃土,着眼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主题征文、专题讲座、分组讨论,还有赴邯郸古城、西柏坡、雄安新区等地现场教学,旨在引导宗教界人士在有形有感中追溯我国宗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历史传统,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思考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的具体路径,不断激发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内生动力。
宗教界人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验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理论指引,
筑牢文化浸润思想根基
2024年10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没有中华文化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对新时代 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茹古涵今,汇通中外,以宏阔的历史和纵深的文明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文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性认识,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正如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演觉在启动仪式发言时所讲的,一定要引导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争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传播者、践行者,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进“五个认同”,提升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与党同心奋斗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增强将宗教教义与中华文化融合的内生动力,确保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活动中,宗教界人士认真学习、悉心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精神得到进一步洗礼,认识得到进一步升华,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更加坚定,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为给宗教界人士提供学习交流、成果展示的机会,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本次活动首次尝试设置主题征文环节。宗教界人士积极响应,把自己的感想体会、研究思考体现在文字上,踊跃参加主题征文活动。活动共收到投稿200余篇,并从中择优挑选50篇汇编成册印发宗教界,进一步延伸扩大活动成效。
沉浸体验,
增强文化浸润思想自觉
邯郸市博物馆现场教学。
这次活动安排的专题讲座和实地考察,以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为宗教界人士提供了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机会。
精心安排的两场专题讲座给宗教界人士留下了深刻印象,引发强烈共鸣。《重走太行之路 弘扬太行精神》讲座中,当《在太行山上》的旋律响起,配合着老师深情朗诵左权将军家书,“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的真挚话语让多位宗教界人士潸然泪下。“太行军民‘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让我们对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一位宗教界人士动情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燕赵篇章》讲座让宗教界人士同样深有感悟,大家纷纷表示,燕赵文化“开放包容”的精神内核和燕赵大地“慷慨悲歌”的人文气质,与各宗教倡导的仁爱、中道等理念高度契合,这些宝贵的地域文化资源,为深化宗教中国化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分和文化支撑。
作为中华文化不同历史时期典型特征集中体现地,河北的三处文化地标串起了此次实地考察的主线:在邯郸,三千年前的青铜礼器诉说着中华文明“和合共生”的古老智慧;在西柏坡,土墙上的作战地图见证着“两个务必”的红色传承;在雄安,拔节生长的未来之城展现着创新发展的时代气象。这条从历史到未来的文化长廊,让宗教界人士既触摸到文明的根脉,又看清了前行的方向。
在邯郸市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战国青铜马”上的云雷纹清晰可见,这不仅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重要见证,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响堂山石窟艺术专题展展厅内,历经千年风雨的北齐佛教石雕造像,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北齐时期佛教艺术与中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的壮丽画卷。一位佛教界人士赞叹:“这些造像的微笑安详亲切,衣纹流畅自然,正是佛教中国化的生动体现。”
西柏坡之行让宗教界人士对革命文化深受触动。在中共中央旧址,简朴的农家院落里,毛泽东同志 用过的办公桌、周恩来同志批改文件的煤油灯,无声阐释着“两个务必”的深刻内涵。湖北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陈晓敏已是第四次来到这里,她说:“每次参观都有新的感悟,西柏坡精神告诉我们,越是发展壮大,越要保持清醒和谦卑。”来到李家庄统一战线展陈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完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风雨同舟的光辉历程。当看到1949年新政协筹备期间宗教界人士参与共商国是的史料时,多位宗教界人士表示:“这生动体现了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重要作用。”在中央统战部旧址的土坯房里,当年起草《共同纲领》时使用过的油灯和笔墨,让宗教界人士深切体会到作为统一战线成员的重要使命担当。
在雄安新区启动区综合服务中心参观期间,宗教界人士实地感受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蓬勃活力。山东省基督教两会干事臧传海表示:“从规划理念到实施细节,雄安处处体现着中国质量、中国标准,这让我们对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河北省宗教中国化实践展览现场,代表们认真观摩了河北省近年来在宗教活动场所建设、宗教人才培养、宗教思想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另外,还实地考察了石家庄生物医药和光电显示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
通过专题讲座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历史回顾与现实观照相贯通的沉浸式体验,宗教界人士对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正如重庆市天主教两会副主席丁扬在结业式发言时所说:“我们要在坚持基本信仰的同时,积极探索宗教教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用中国语言和中国方式表达信仰,让各宗教更好地融入中华文化沃土。”
交流分享,
凝聚文化浸润的思想共识
宗教界人士分组进行专题研讨。
为促进宗教界人士分享经验体会、深化思想认识,此次活动创新设置了4次专题研讨。代表们围绕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等4个主题,结合专题讲座和实地考察所思所想,探讨了佛教造像中国化、伊斯兰教建筑本土化等典型案例,分享了本地区、本宗教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方面的积极探索,展开深入交流,取得了重要成果。
围绕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宗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大家一致表示,一定要 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准确把握核心要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用情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会其深厚的内涵与价值,让习近平文化思想成为我国宗教自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健康传承的思想引领。要坚定文化自信,切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广泛凝聚共识,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宗教团体、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宗教院校。深入开展“三爱”“四进”“五史”等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增进“五个认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与全国人民一道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懈奋斗。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完备、思想深邃、逻辑严密、高屋建瓴,通过参加活动,进一步坚定了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道教健康传承的信念。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徐晓鸿表示,宗教界人士必须扎根中华文化沃土,“无论信仰是什么,我们都是中华儿女,我们的根永远是中华。从文化角度来看,我国各宗教都是中华文化藤蔓上所结的果子”。浙江省伊斯兰教协会常务副会长马富强在发言时说,“推进宗教中国化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宗教的健康传承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作为宗教界人士,要担负好这个责任,要抓好讲经解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这项基础工程。推动宗教适应社会发展进步要求,跟上时代进步潮流,主动自我变革、自我革新。”
围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增进 “五个认同”。大家一致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宗教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讲经讲道,不断筑牢信教群众“五个认同”根基,引导他们将个人信仰追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这不仅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然要求,更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需要。浙江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持定在发言时表示,“佛教界在新时代要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五个认同’的内在联系,将佛教教义阐释与时代精神有机融合,通过挖掘佛教报恩思想、和谐共生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江苏省道教协会秘书长黄新华在发言时表示,“在推动道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创造性转化与发展,既要挖掘传统教义的当代价值,也要适应时代需求进行重新阐释。”
围绕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加强宗教思想建设。大家一致表示,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最根本是要加强宗教思想建设,建构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宗教思想。加强宗教思想建设,必须深刻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用心领悟其精神特质,掌握其思想精髓,进而在教义教规中提炼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精神内核,充实时代内涵。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杨发明指出,要深刻认识到加强中国特色伊斯兰教经学思想建设的重要性,推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伊斯兰教经学教材,按步骤、有计划地做好教材建设这项基础性工作。中国天主教主教团秘书长杨宇在发言中指出,“加强天主教神学思想建设,是推进我国天主教中国化的力量保障,必须建立在对新时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在坚定‘四个自信’和增进‘五个认同’的前提下开展。”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耿卫忠在发言时表示,“神学思想中国化是基督教健康传承的关键,我国基督教中国化需通过神学思想的守正创新实现,重点在于解决信徒生活中的具体矛盾。神学思想需从实践出发,避免空泛理论。神学思想中国化是长期过程,需从实践出发,避免形式化。”
围绕落实全面从严治教要求,加强自我管理。大家一致表示,全面从严治教,是推进我国宗教健康传承的必然要求,更是重要保障。宗教界必须增强主动精神,真正担负起主体责任,把全面从严治教作为一项长期重要任务来抓,拿出“刀刃向内” 勇气,把严的要求落实到思想建设、制度建设、教风建设、院校建设、教务活动、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各环节。要抓住教风戒律建设这个“牛鼻子”,根据宗教政策法规规章制定完善教规制度,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在抓好落实上下功夫,依法依规严肃惩处违规犯戒人员,做到“一处犯戒、处处受限”。宗教界人士是全面从严治教的关键,应坚持以身作则,不断提高个人宗教造诣、品德修养,做持规守戒、正信正行的模范和全面从严治教的带头人。河北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明月在发言时表示,“要按照加强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要求,强化制度建设,在寺院建设、佛事活动、对外交往等各方面构建既传承戒律精神又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寺院管理制度体系,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内开展活动。”北京白云观管委会成员周晓波在发言时表示,将“严守清规戒律,加强自我管理,抵制商业化、庸俗化倾向,以清静无为之心修己度人,维护道教清静庄严的形象”。
通过为期7天的学习体验活动,宗教界人士认真学习,深刻体悟,深入思考,充分交流,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淬炼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文化浸润,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始终是中华民族的根脉与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白马寺考察时指出:“历史证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完全正确的,要积极引导宗教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开展宗教界人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验活动,是引导宗教界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党中央决策部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载体和途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重在宗教界担当作为,提高其自觉性,将这项工作抓在平时、融入日常。各宗教只有在教义教规、管理制度、礼仪习俗、行为规范等方面自觉主动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持续汲取养分和智慧,真正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才能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健康传承。
(作者单位为中国宗教杂志社)
本文原载于《中国宗教》2025年第7期
来源:微言宗教